四十年 沧海桑田

吉利顺子 2020-1-2 4751

    我的先生是军垦二代。

    1958年,他和兄弟们随着父母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21团,一直到参军离开家乡。

    父母退休后就随我们到了市里生活 ,我们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

    2019年12月1日,是先生的二哥八十寿诞,我们驱车赶回他久别的故乡。

    天气阴,温度下降,大雾弥漫,雪后的公路湿滑,出发前,女儿一个劲叨叨,“快七十岁的人了,这么恶劣的天气,路上一定要小心,千万别出事!”先生思乡心切,处于亢奋状态,一点不理解女儿的担心,父女俩几次差点吵起来。无奈,我悄悄对女儿说:“你放心吧,如果路上实在走不成,我不会冒险的,坚决不去,我就不信他敢把我扔到公路上。” 女儿点点头,眼里含泪。

   风儿嗖嗖,雪花儿飘飘,风不大,雪也不大,风儿把公路上的雪花轻悠悠吹起来打着旋飘过,路面上几乎存不住雪。雾时而淡时而浓,能见度可能在百米左右吧,路上车不多,先生开车挺谨慎,我的心也轻松一些,想到对我们牵肠挂肚的女儿,赶紧给女儿发微信,让她放心。

   公路正在维修,只有单行道,限速在40—60码,不准超车。只要保持车距,不追尾,就OK,慢就慢点吧。

  “哎,你说,现在的团部是啥样子的?” 我不禁问道。

   我记忆中的121团部,有一条不宽的街道,有团机关的几栋苏式平房,似乎是半土坯半红砖砌的吧。对了,路边有一栋房子是商店,还有一个小小照相馆,嘿嘿,我们的结婚照就是在那个照相馆拍的,二寸黑白的。

   “四十多年过去了,一定变得认不出来了。”我自言自语着,虽然没去过121团,但也去过不少团部,和小城镇没啥两样,高楼,马路,商场,我开始想象121团部的样子了。

    下了国道不远,一座海市蜃楼般的城阙,透过淡淡的云雾,在微弱的阳光下,在茫茫的雪原上越来越清晰,“快看,那就是121吧?”我有点儿激动,因为久别的旧地重游,也因为一路无恙。

   侄子打来电话,说在路口等我们,果然,一辆黑色车子见到我们的车,摇下车窗,向我们招招手,掉头领路,“是侄子的车。”先生说。

   透过车窗,我寻找着记忆中的痕迹,别说是我找不到,就是先生也只记得大概方向,原来的道路房屋踪影全无!

    一条条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一栋栋各式各样的楼房鳞次栉比,医院学校广场公园宽敞大气,与城市相比毫不逊色,酒店宾馆商铺等等应有尽有,各式各色的招牌看得我眼花缭乱,虽然早就想到这里的变化会很大,但此时此刻,我还是被它翻天覆地的变化惊住了!

    车子驶进了一个小区,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宽敞的绿地被皑皑白雪铺展的平坦坦的,边缘的绿植虽说已经枝枯叶落,但戴着一顶顶小雪帽,却也显得生机勃勃。好漂亮的小区,如果不是冬季,一定是最美的花园,我心里赞道。

    哥哥家住在一楼,两位老人把房子布置的既简洁大方又很温馨。亲属们都已经到了,哥哥穿着大红色的唐服,嫂嫂也身着红色毛外套,老两口和大家聊着天,神采奕奕,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好多。

    离宴会时间还早,先生提议到父母原来的连队看看,自然得到了大家的响应。那时候,父母和三哥在一个连队,连队离团部不远,算是条件比较好的连队。我对这个连队也有点儿印象,还记得大概的方向。

    连队在雪原上静卧着,踩着厚厚的积雪走进去,那房,那路,那树,和记忆中何曾相似?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四十几年前,弟兄几个更是激动,三哥三嫂急着去看他们住过的房子,先生和小弟径直朝父母的房子奔去,“快过来,妈妈的房子还在呢!”先生大声唤我过去。

    房子早就没人住了,绕了一大圈,没找到近前的路,只能拨开一丛丛野草荆棘,踩着土堆,趴在一堵破墙头上往里看,一间土坯房,低矮逼仄,摇摇欲堕,屋檐斜侧,窗棂断裂,门楣强撑着上边的碎砖残瓦,瓦楞上几株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三哥三嫂回来了,三嫂说,没找到他们的房子,拆了…… 

    三哥看到父母的老屋,突然叫起来:屋顶上那个天线,还是我竖的,它还在……

    风停了,雪住了,蓝天下,那根天线孤零零的立在屋顶上,接起来的两根木棒,顶端梆着一个三角形的木框,绕着几道铁丝,实在难以想象,它简陋孱弱的身躯,是怎样抗拒着一轮又一轮的酷暑严寒狂风暴雨,竟然挺立了四十多个春夏秋冬!

    这是父母住过的房子,这是儿女们生存长大又一个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家!大家默默伫立,心绪难平……

    沿着少有足迹的道路,踏雪前行,走过一排排房屋,脚踩到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应和着大家的回忆,讲述着几十年前的故事。

    四周很静很静,静得能听到雪落在树叶上的刷刷声。

    路边蒹葭枯黄,在寒风中摇曳;老榆遒劲,在残垣边矗立,闲置的农机具披着厚厚的雪待在畜圈旁,不闻鸡犬之声,不见行人踪迹,这连队怎么像是废弃的呢?三嫂说,冬天没有农活,都住到团部的楼房里,等到开春了,才回来种地,团部离这儿很近,连里的房子基本不住人,就是放点农具物资什么的,所以也不修葺,自然就这么破败了。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来这里,感觉这个连队很漂亮,很热闹,房屋整齐,道路平坦,高大的白杨树,葱郁的农田把连队围成一个圈,颇有些桃花源的景致。

    最热闹的就是傍晚收工后,连部的广播里放着音乐,一群群牛羊披着夕阳回圈,哞哞咩咩叫着,小孩子们在院里嬉笑玩耍,职工们说说笑笑收工回家,有人看到我这个陌生人,就热情地打招呼,问是谁家的客,记得有个嫂子悄悄对旁边的嫂子说:城里来的小媳妇,这么洋气,怎么不穿袜子呢?我不知道应不应该解释我是穿了袜子的,只不过我穿的不是他们那种尼龙袜。

    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怎不让人唏嘘?

    回到二哥家,一行车队浩浩荡荡开往食为天宴会厅,大大的毡房,颇具民族风格的豪华装修,味美量足的佳肴,比市里的宴会餐好过不止几倍!

    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八十岁的老寿星幸福地接受着亲朋的祝福,高兴地红光满面,脸笑成了一朵花!

    当年父母膝下的小儿,如今大的正值耋耄,小的也逾花甲,但手足情正浓,愿花常好,人常健,月长圆!

   夕阳中,我们与亲人们依依惜别,踏上归程,121团,离我们越来越远,我的心,却离她越来越近,我忘不了兄嫂见到我们的亲热和激动,忘不了121团旧貌换新颜给我的惊奇和喜悦,忘不了公婆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连队,忘不了先生在父母怀抱中成长的那间老屋……


最新回复 (5)
全部楼主
  • 读书人 2020-1-2
    2
    昨天,难忘的是昨天
    亲情,难舍的是亲情
  • 吉利顺子 2020-1-2
    3

    谢谢精彩评论

  • 读书人 2020-1-4
    4
    谢谢!
  • 斜阳晚暮 2020-1-6
    5
    岁月流逝,情谊长存。
  • 浪里飞歌 2020-1-6
    6
    垦边戍敌安北疆军垦人名垂千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