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一个唐山抗震救灾老兵的记述

华山神游 2016-6-3 4113

本帖最后由 华山神游 于 2016-6-3 12:45 编辑

纪念唐山抗震救灾四十周年



那一年
__一个唐山抗震救灾亲历者的记述

难以忘却的记忆。
每个历世经久的人,只要肯去回忆,都有值得回忆的事情。
那年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先后有三位开国元老逝世,先是周恩来总理,再是朱德委员长,再就是毛泽东主席。三位伟人相继去世,惊动京华,世界关注……
那年地震灾害频发,松潘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
那年水灾接连不断,著名的有河南水灾。
那年天灾人祸,政治风云变幻,毛泽东逝世,华国锋上台。
那一年……

那年,我随部队调防,从浩瀚的西北戈壁钢城-----嘉峪关,来到东北工业重镇辽宁本溪钢厂。部队承建的是一座冷轧钢厂。我所在的连队是机修中队,担负着012部队(金属结构制作安装)的机械维修。我所在的班是焊工班。我是焊工班的班长。我们班在本溪总共只有4个人,付克忠(甘肃)、仇家和(湖南)、范俊玉(河南)和我(陕西),其余的人留守在嘉峪关,搞收尾工程。
我们住在本溪焦化厂紧靠铁路边的大会议室里,半个连队五六十人,一律的通铺,一律的年轻小伙,一律的光棍汉,一个比一个精干漂亮。
那天夜晚,热得出奇,熄灯哨音响了,我们静静地躺在床铺上,可谁也睡不着,睁着眼睛看着漆黑的屋顶……
约莫凌晨四五点钟,突然有人喊:“地震了!”
床铺在抖动,灯泡在晃悠,房屋嘎嘎响……
有的鱼跃而起,只穿了裤头背心儿,光着脚往外跑。
有的晕晕懵懵以为部队在紧急集合。
大家都集中在院子里,嘁嘁喳喳……

紧急集合的哨音划破了夜空,我们齐刷刷排好了队。
连首长点完名后,通报情况:“海城发生了地震,我们要做好救灾的准备,等待命令,就立即出发,现在原地待命。”就在海城地震发生不久,余震还未停息,又一个可怕的消息传来:“河北唐山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损失惨重。”

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咯隆隆,咯隆隆……
列车在夜幕中急驶,朝着唐山的方向前进。
闷罐车厢里,我们和衣而睡。背包未打开,芦席当铺盖;水壶空荡荡,没有带干粮。饥肠辘辘,伴随着车轮的哐啷声奔向前方,奔向我们要去的地方……
天微亮,晨雾蒙蒙,露珠晶莹,我们到了终点站-----唐山。
唐山红卫陶瓷厂,搭起行军帐篷,支起野战炊锅,匆匆填饱肚皮,投入救灾战场。
红日升起,晨雾散去,展现在眼前的是断垣残壁,一片废墟:钢厂高大的烟囱拦腰折断了,幢幢楼房象书籍一层层叠起,倒塌的楼房倾斜着,上面挂满了花花绿绿的“万国旗”,损毁的家具、电器、还有受伤的遇难灾民……
惨状目不忍睹。

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唐山大地震是毁灭性的,唐山已不复存在,从中国的地图上抹掉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要派考察团赴中国唐山地震灾区实际考察,向世界公布灾情,被拒绝!
国际友好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向唐山地震灾区提供物资援助,被拒绝!
红十字会组织向唐山派出医疗救护队,被拒绝!
对外媒体宣传统统不予报道。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一切外来援助统统拒绝。
中国人打的是政治仗!
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
党中央一声令下,海、陆、空三军,基建工程兵诸军种的十万大军奔赴唐山地震灾区……
党中央一声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唐山。
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所有救灾物资从全国各地调拨。
进唐山的交通要道滦河大桥中断,车辆无法通行,舟桥部队昼夜辅设舟桥,保障救灾物资和部队畅通无阻。
铁路中断,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保障运送部队和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昼夜不停地运进灾区……
机场破坏,飞机无法起飞、降落,空军工程兵临危受命,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修复机场正常通航……
通讯中断、水电中断,基建工程兵紧急抢修……
医院震毁,伤员无法救护,部队医疗队现场救援……
物资供应中断,空军进行空投,保障救灾部队和受灾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饮用水,是维持生命的源泉。饥渴难耐的部队和灾区群众急需得到水。水,成了最最重要的物资。水,不能用飞机空投。水,又不能用火车运送。水,只能用拉水车从郊外几十公里的地方一车车地向市中心灾区运送……
地震灾区,震中心在市区,波及到临近郊县,整座唐山市几乎移为平地,郊县也受灾严重,拉水车由郊县进入市区,中途就被饥渴难忍的灾民争抢一空。食品、饮水进不了市中心,在市区救灾的军民得不到及时供给,饥渴加之疲劳,病危伤亡极大,当场晕倒的战士不计其数。
人民军队,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往直前,不能退却,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抢救灾民。
身临其境,不由你不废寝忘食,不由你不奋力拼搏,不由你不流血牺牲……
太惨了。断垣残壁中,水泥楼板的夹缝里,砖石堆里,随处可见被夹在那里埋在那里、露出头露出胳膊露出脚的死难者和奄奄一息的求生者,他(她)们用求生的呆滞的目光和微微颤动的嘴唇向战士们传递“救命”的信号……
整座整座的楼房一层层叠起,那里面掩埋着多少遇难者,是不可而知的,也无法再去抢救,因为……再奋力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救灾部队进驻唐山灾区,因为出发紧急,没有携带那么多的救灾工具,且大型工程机械也无法携带,到灾区后,部队就地取材,凡是能派上用场的都动用了。没有吊车,夹在水泥楼板夹缝中的,压在水泥柱子下面的遇难者,根本无法救得出来。死了的、顾不得了。活着的,也救不出来。情急中,战士们用手抠,用肩扛,用镐刨,用铁棍撬,指甲抠掉了,手掌磨出血泡,鲜血直流,镐把刨断了,铁棍撬弯了,还是搬不动,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求生不得的遇难者一个个的死去。我们三人一组,有个中年男人,被夹在楼板中已经好几天了,眼睛睁着,嘴巴张着,他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他,办法用尽了,力气使完了,就是搬不动那压了几层的楼板,眼看着他在绝望中死去……有的战士拽着遇难者的胳膊往外拉,大家合力撬楼板,结果那人被拉断了胳膊,也未能救得出来,悲惨地死去……
被救出来的幸免的伤员,断胳膊断腿的就属于轻伤了,危急快要死去的,属于重伤。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医疗救护队人员,干着急也没有办法,只能等救护人员的到来。
七月的天气,骄阳似火,战士们被炽热的阳光暴晒得汗流浃背,还要昼夜不停地抢救伤员,其苦其累难以用文字来表述,必定我们是军人,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的宗旨就是“全心意为人民服务”。

眼前是一堆堆废墟,从废墟中刨出的轻重伤员,还有没有受伤的灾民,他们或躺或卧或呻吟或在痛苦中死去……,一边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不停息地刨着砖块水泥的战士,能刨出一个救活一个算一个。生命在这儿显得那样的脆弱,谁也没有怨言,谁也不争究什么,大家都有一个愿望,能活着就算幸运了。
余震在不断的发生,砖块水泥哗哗地往下掉落,支楞着的楼板和钢筋水泥柱子随时都可能坍塌,它们像一只只猛兽,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一个个生命。抢险救灾中,我所在的部队有我熟悉的战友,他们有的从高空坠落致成伤残,有的被压在废墟里成了烈士……
我还算福大命大造化大,没伤筋动骨没擦破块皮儿,就是那连天的酷热和劳累,吃不上喝不上饥一饨饱一饨的把胃给弄坏了。胃病发作时一阵阵疼痛难忍,吃饭时只能吃点儿流食,要是强咽一小块馒头,准要哇哇地呕吐反胃口,只能用手掌捂着胸口揉一揉,才慢慢地感到好受些。尽管如此的艰苦如此地煎熬,但比起那些受伤的灾民们不知要好多少倍?!
被救出的灾民一个个面带惧色,呆滞得傻愣愣地被烈日暴晒着,他们面无表情,好像还未从地震的恐惧中完全清醒过来,神志稍清醒点的用木棍支起床单在遮阳,躺卧在下面痛苦地呻吟着、焦急地等待着抢救伤员的医疗队。
深埋在废墟里的人是没救了。倒塌的楼房挡住了通行的车辆,救灾的物资要运送进去,不得不用铲车去清理那些障碍物,就连同废墟带死人一块儿铲起装进翻斗车。战士们一边清理废墟一边刨着死人,高温天气尸体早已腐烂了,铲车铲起砖瓦水泥石块就发现了尸体,血肉模糊看不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一堆发臭的肉酱被铁钩拖出,战士们身背喷雾器赶快消毒,先将那臭气熏人的气味压下去,又麻麻利利地铺上白色塑料袋,很快地将尸体装进袋里,用绳子扎了袋口就拖到一边儿,一堆堆白色的尸袋堆成了小山,随处可见遍地都是,等拉尸车前来拉走。拉尸的翻斗车上喷有白字,人们看着那些拉尸车就躲得远远的,生怕染上了瘟疫。拉尸车上的战士都穿着防化服,象鼻子似的防毒面具和防毒手套把战士罩得严严实实的,可拉尸后脱下防化衣,汗水哗哗地能倒出小半桶,尸臭味儿直钻进大脑钻进胸腔钻进五脏六腑,水不想喝饭不想吃一个个成了活着的尸体。
地面部队抢救伤员刨着尸体,消防车和战士携带的喷雾器不停喷洒着消毒液;天空中不时有几架“安2”飞机喷洒着消毒药物,一团团的白雾笼罩了天空,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药酸味。没有防毒面具的战士就戴着三层口罩,而且是用烈性的白酒浸泡过的,这样才能遮挡住熏人的尸臭。
绿豆苍蝇成群结队地嗡嗡乱飞,废墟上乌黑一层,人走到哪儿它们就讨厌地跟到那儿,把活人也当成了尸体来吞食。
最可怕的是高温天气,尸体高度腐烂,苍蝇满天飞,要是有传染病瘟疫可了不得,那比大地震造成的后果还要可怕!
因拉尸车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将高度腐败了的尸体拉走,在一堆堆白色的尸体袋旁还有一群群伤员和未受伤的灾民,他们在臭气熏天尸水横流的地方停留着,要是得了传染病怎么办?部队接到命令将刨出的尸体就地掩埋,一条街巷一个区一个家属院就是一座公墓,推土机在空地上推出大坑,翻斗车一车车将尸体倒进去然后推土机推着泥土和垃圾掩埋,然后就竖个木牌上面写着X区X单位XX公墓字样儿,以记住等待入冬后再作处理。
我所在的部队承担着唐钢一个变电站的抢修工程,先前十几天一边清理废墟一边抢救伤员。在变电站职工浴池中,有30多具尸体被压在楼板下的浴池里,是活活被窒息而死的。刨出这些尸体时已高度腐烂,浴池中的水已成了尸水,尸体的腐肉一块块地往下掉,有的已成了骨骼。我们清理完尸体又清理浴池,因为抢修工程还要利用这块地方呢!
从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唐山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抢修工地。原先的钢厂变电站已经报废,因此昼夜不停地拆除那些巨大的变压器、配电房和高压线路,再将新设备安装上去,任务十分艰巨,没有丁点儿喘息的时间。
我国对外早已宣告:唐山没有毁灭。一个月唐钢要出钢,开栾煤矿要出煤。十万大军唐山抢险救灾,不能让中国人在全世界面前说不起话。中国人打的是政治仗!
刚刚一个月,中国对外宣布,唐山钢厂恢复生产,灾后第一炉钢出来了!紧接着开栾煤矿也恢复生产,真的出煤了!
喜讯传遍全国,无不震奋人心!
电波传到海外,全世界震惊了!
中国人民真是了不起!

光阴如梭,转眼到了九月,天气逐渐变凉,我们抢修的变电站也已经运营,交付地方使用。
那天,我们在工地干活,接上级通知有重要新闻让部队收听。收音机一打开,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用深沉的语调把一个令全国人民震惊的消息告诉人们: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
此时是:1976年9月9日。
消息如同一声惊雷,震惊得我们说不出话来,只有悲痛,全体战士默然肃立,脱帽致哀!约过了几分钟,全场一片哭声,我们都悲痛不已,为失去我们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而悲痛。
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悲痛中担忧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着政局的稳定和政治风云的变幻,担忧着谁来接替毛主席的班,担忧着……
华国锋同志接替了毛泽东。
那一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地震水灾接连不断……
那一年,唐山大地震发生。
时间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3分。
那一年,我25岁。

最新回复 (11)
全部楼主
  • 华山神游 2016-6-3
    2
    本帖最后由 华山神游 于 2016-6-3 12:48 编辑

    纪念唐山抗震救灾四十周年



    那一年
    __一个唐山抗震救灾老兵的记述

    难以忘却的记忆。
    每个历世经久的人,只要肯去回忆,都有值得回忆的事情。
    那年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先后有三位开国元老逝世,先是周恩来总理,再是朱德委员长,再就是毛泽东主席。三位伟人相继去世,惊动京华,世界关注……
    那年地震灾害频发,松潘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
    那年水灾接连不断,著名的有河南水灾。
    那年天灾人祸,政治风云变幻,毛泽东逝世,华国锋上台。
    那一年……

    那年,我随部队调防,从浩瀚的西北戈壁钢城-----嘉峪关,来到东北工业重镇辽宁本溪钢厂。部队承建的是一座冷轧钢厂。我所在的连队是机修中队,担负着012部队(金属结构制作安装)的机械维修。我所在的班是焊工班。我是焊工班的班长。我们班在本溪总共只有4个人,付克忠(甘肃)、仇家和(湖南)、范俊玉(河南)和我(陕西),其余的人留守在嘉峪关,搞收尾工程。
    我们住在本溪焦化厂紧靠铁路边的大会议室里,半个连队五六十人,一律的通铺,一律的年轻小伙,一律的光棍汉,一个比一个精干漂亮。
    那天夜晚,热得出奇,熄灯哨音响了,我们静静地躺在床铺上,可谁也睡不着,睁着眼睛看着漆黑的屋顶……
    约莫凌晨四五点钟,突然有人喊:“地震了!”
    床铺在抖动,灯泡在晃悠,房屋嘎嘎响……
    有的鱼跃而起,只穿了裤头背心儿,光着脚往外跑。
    有的晕晕懵懵以为部队在紧急集合。
    大家都集中在院子里,嘁嘁喳喳……

    紧急集合的哨音划破了夜空,我们齐刷刷排好了队。
    连首长点完名后,通报情况:“海城发生了地震,我们要做好救灾的准备,等待命令,就立即出发,现在原地待命。”就在海城地震发生不久,余震还未停息,又一个可怕的消息传来:“河北唐山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损失惨重。”

    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咯隆隆,咯隆隆……
    列车在夜幕中急驶,朝着唐山的方向前进。
    闷罐车厢里,我们和衣而睡。背包未打开,芦席当铺盖;水壶空荡荡,没有带干粮。饥肠辘辘,伴随着车轮的哐啷声奔向前方,奔向我们要去的地方……
    天微亮,晨雾蒙蒙,露珠晶莹,我们到了终点站-----唐山。
    唐山红卫陶瓷厂,搭起行军帐篷,支起野战炊锅,匆匆填饱肚皮,投入救灾战场。
    红日升起,晨雾散去,展现在眼前的是断垣残壁,一片废墟:钢厂高大的烟囱拦腰折断了,幢幢楼房象书籍一层层叠起,倒塌的楼房倾斜着,上面挂满了花花绿绿的“万国旗”,损毁的家具、电器、还有受伤的遇难灾民……
    惨状目不忍睹。

    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唐山大地震是毁灭性的,唐山已不复存在,从中国的地图上抹掉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要派考察团赴中国唐山地震灾区实际考察,向世界公布灾情,被拒绝!
    国际友好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向唐山地震灾区提供物资援助,被拒绝!
    红十字会组织向唐山派出医疗救护队,被拒绝!
    对外媒体宣传统统不予报道。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一切外来援助统统拒绝。
    中国人打的是政治仗!
    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
    党中央一声令下,海、陆、空三军,基建工程兵诸军种的十万大军奔赴唐山地震灾区……
    党中央一声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唐山。
    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所有救灾物资从全国各地调拨。
    进唐山的交通要道滦河大桥中断,车辆无法通行,舟桥部队昼夜辅设舟桥,保障救灾物资和部队畅通无阻。
    铁路中断,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保障运送部队和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昼夜不停地运进灾区……
    机场破坏,飞机无法起飞、降落,空军工程兵临危受命,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修复机场正常通航……
    通讯中断、水电中断,基建工程兵紧急抢修……
    医院震毁,伤员无法救护,部队医疗队现场救援……
    物资供应中断,空军进行空投,保障救灾部队和受灾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饮用水,是维持生命的源泉。饥渴难耐的部队和灾区群众急需得到水。水,成了最最重要的物资。水,不能用飞机空投。水,又不能用火车运送。水,只能用拉水车从郊外几十公里的地方一车车地向市中心灾区运送……
    地震灾区,震中心在市区,波及到临近郊县,整座唐山市几乎移为平地,郊县也受灾严重,拉水车由郊县进入市区,中途就被饥渴难忍的灾民争抢一空。食品、饮水进不了市中心,在市区救灾的军民得不到及时供给,饥渴加之疲劳,病危伤亡极大,当场晕倒的战士不计其数。
    人民军队,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往直前,不能退却,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抢救灾民。
    身临其境,不由你不废寝忘食,不由你不奋力拼搏,不由你不流血牺牲……
    太惨了。断垣残壁中,水泥楼板的夹缝里,砖石堆里,随处可见被夹在那里埋在那里、露出头露出胳膊露出脚的死难者和奄奄一息的求生者,他(她)们用求生的呆滞的目光和微微颤动的嘴唇向战士们传递“救命”的信号……
    整座整座的楼房一层层叠起,那里面掩埋着多少遇难者,是不可而知的,也无法再去抢救,因为……再奋力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救灾部队进驻唐山灾区,因为出发紧急,没有携带那么多的救灾工具,且大型工程机械也无法携带,到灾区后,部队就地取材,凡是能派上用场的都动用了。没有吊车,夹在水泥楼板夹缝中的,压在水泥柱子下面的遇难者,根本无法救得出来。死了的、顾不得了。活着的,也救不出来。情急中,战士们用手抠,用肩扛,用镐刨,用铁棍撬,指甲抠掉了,手掌磨出血泡,鲜血直流,镐把刨断了,铁棍撬弯了,还是搬不动,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求生不得的遇难者一个个的死去。我们三人一组,有个中年男人,被夹在楼板中已经好几天了,眼睛睁着,嘴巴张着,他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他,办法用尽了,力气使完了,就是搬不动那压了几层的楼板,眼看着他在绝望中死去……有的战士拽着遇难者的胳膊往外拉,大家合力撬楼板,结果那人被拉断了胳膊,也未能救得出来,悲惨地死去……
    被救出来的幸免的伤员,断胳膊断腿的就属于轻伤了,危急快要死去的,属于重伤。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医疗救护队人员,干着急也没有办法,只能等救护人员的到来。
    七月的天气,骄阳似火,战士们被炽热的阳光暴晒得汗流浃背,还要昼夜不停地抢救伤员,其苦其累难以用文字来表述,必定我们是军人,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的宗旨就是“全心意为人民服务”。

    眼前是一堆堆废墟,从废墟中刨出的轻重伤员,还有没有受伤的灾民,他们或躺或卧或呻吟或在痛苦中死去……,一边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不停息地刨着砖块水泥的战士,能刨出一个救活一个算一个。生命在这儿显得那样的脆弱,谁也没有怨言,谁也不争究什么,大家都有一个愿望,能活着就算幸运了。
    余震在不断的发生,砖块水泥哗哗地往下掉落,支楞着的楼板和钢筋水泥柱子随时都可能坍塌,它们像一只只猛兽,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一个个生命。抢险救灾中,我所在的部队有我熟悉的战友,他们有的从高空坠落致成伤残,有的被压在废墟里成了烈士……
    我还算福大命大造化大,没伤筋动骨没擦破块皮儿,就是那连天的酷热和劳累,吃不上喝不上饥一饨饱一饨的把胃给弄坏了。胃病发作时一阵阵疼痛难忍,吃饭时只能吃点儿流食,要是强咽一小块馒头,准要哇哇地呕吐反胃口,只能用手掌捂着胸口揉一揉,才慢慢地感到好受些。尽管如此的艰苦如此地煎熬,但比起那些受伤的灾民们不知要好多少倍?!
    被救出的灾民一个个面带惧色,呆滞得傻愣愣地被烈日暴晒着,他们面无表情,好像还未从地震的恐惧中完全清醒过来,神志稍清醒点的用木棍支起床单在遮阳,躺卧在下面痛苦地呻吟着、焦急地等待着抢救伤员的医疗队。
    深埋在废墟里的人是没救了。倒塌的楼房挡住了通行的车辆,救灾的物资要运送进去,不得不用铲车去清理那些障碍物,就连同废墟带死人一块儿铲起装进翻斗车。战士们一边清理废墟一边刨着死人,高温天气尸体早已腐烂了,铲车铲起砖瓦水泥石块就发现了尸体,血肉模糊看不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一堆发臭的肉酱被铁钩拖出,战士们身背喷雾器赶快消毒,先将那臭气熏人的气味压下去,又麻麻利利地铺上白色塑料袋,很快地将尸体装进袋里,用绳子扎了袋口就拖到一边儿,一堆堆白色的尸袋堆成了小山,随处可见遍地都是,等拉尸车前来拉走。拉尸的翻斗车上喷有白字,人们看着那些拉尸车就躲得远远的,生怕染上了瘟疫。拉尸车上的战士都穿着防化服,象鼻子似的防毒面具和防毒手套把战士罩得严严实实的,可拉尸后脱下防化衣,汗水哗哗地能倒出小半桶,尸臭味儿直钻进大脑钻进胸腔钻进五脏六腑,水不想喝饭不想吃一个个成了活着的尸体。
    地面部队抢救伤员刨着尸体,消防车和战士携带的喷雾器不停喷洒着消毒液;天空中不时有几架“安2”飞机喷洒着消毒药物,一团团的白雾笼罩了天空,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药酸味。没有防毒面具的战士就戴着三层口罩,而且是用烈性的白酒浸泡过的,这样才能遮挡住熏人的尸臭。
    绿豆苍蝇成群结队地嗡嗡乱飞,废墟上乌黑一层,人走到哪儿它们就讨厌地跟到那儿,把活人也当成了尸体来吞食。
    最可怕的是高温天气,尸体高度腐烂,苍蝇满天飞,要是有传染病瘟疫可了不得,那比大地震造成的后果还要可怕!
    因拉尸车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将高度腐败了的尸体拉走,在一堆堆白色的尸体袋旁还有一群群伤员和未受伤的灾民,他们在臭气熏天尸水横流的地方停留着,要是得了传染病怎么办?部队接到命令将刨出的尸体就地掩埋,一条街巷一个区一个家属院就是一座公墓,推土机在空地上推出大坑,翻斗车一车车将尸体倒进去然后推土机推着泥土和垃圾掩埋,然后就竖个木牌上面写着X区X单位XX公墓字样儿,以记住等待入冬后再作处理。
    我所在的部队承担着唐钢一个变电站的抢修工程,先前十几天一边清理废墟一边抢救伤员。在变电站职工浴池中,有30多具尸体被压在楼板下的浴池里,是活活被窒息而死的。刨出这些尸体时已高度腐烂,浴池中的水已成了尸水,尸体的腐肉一块块地往下掉,有的已成了骨骼。我们清理完尸体又清理浴池,因为抢修工程还要利用这块地方呢!
    从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唐山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抢修工地。原先的钢厂变电站已经报废,因此昼夜不停地拆除那些巨大的变压器、配电房和高压线路,再将新设备安装上去,任务十分艰巨,没有丁点儿喘息的时间。
    我国对外早已宣告:唐山没有毁灭。一个月唐钢要出钢,开栾煤矿要出煤。十万大军唐山抢险救灾,不能让中国人在全世界面前说不起话。中国人打的是政治仗!
    刚刚一个月,中国对外宣布,唐山钢厂恢复生产,灾后第一炉钢出来了!紧接着开栾煤矿也恢复生产,真的出煤了!
    喜讯传遍全国,无不震奋人心!
    电波传到海外,全世界震惊了!
    中国人民真是了不起!

    光阴如梭,转眼到了九月,天气逐渐变凉,我们抢修的变电站也已经运营,交付地方使用。
    那天,我们在工地干活,接上级通知有重要新闻让部队收听。收音机一打开,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用深沉的语调把一个令全国人民震惊的消息告诉人们: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
    此时是:1976年9月9日。
    消息如同一声惊雷,震惊得我们说不出话来,只有悲痛,全体战士默然肃立,脱帽致哀!约过了几分钟,全场一片哭声,我们都悲痛不已,为失去我们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而悲痛。
    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悲痛中担忧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着政局的稳定和政治风云的变幻,担忧着谁来接替毛主席的班,担忧着……
    华国锋同志接替了毛泽东。
    那一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地震水灾接连不断……
    那一年,唐山大地震发生。
    时间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3分。
    那一年,我25岁。
    摘自《不屈的脊梁》(作家出版社2
    005.6)
  • 华山神游 2016-6-3
    3
    难编辑的很!;P
  • 老警 2016-6-3
    4
    Quote华山神游 发表于 2016-6-3 12:49
    难编辑的很!


    怎么发了两遍?
  • 老警 2016-6-3
    5
    记得当时在部队有一期“解放军文艺”整册刊登的就是“唐山大地震”,可惜那个时候年轻,没能保留下来,现在没处寻找了。
  • 东方红 2016-6-3
    6
    那一年,我17岁,在防护用品厂上临时工,那段时间天天24小时连轴转,操作热合机加工装尸体的白塑料袋,而且伤病员也住进了我们的所在地。
  • 华山神游 2016-6-7
    7
    Quote老警 发表于 2016-6-3 14:11
    怎么发了两遍?


    不好编辑,策一次发了没出现,正在修改就不见了,又发了一次。
  • 教师警察 2016-6-24
    8
    我也清晰记得,那年的七月二十八日。

    我们学生也参加了救治伤员的活动,帮护士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猛虎 2017-5-10
    9
    那一年,惊天动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