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0304
【环球军事报道】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0月16日发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与政策研究系教授詹姆斯·霍姆斯的文章称,到2020年时中国服役潜艇将达到70艘,其中63艘为核或柴电攻击潜艇,而且这些潜艇集中部署在中国海域。虽然美国海军现役73艘潜艇,但其中包括18艘不适合当作海上指挥战斗平台使用的18艘“俄亥俄级”潜艇,在其余55艘核动力攻击潜艇中,虽然有33艘被部署在亚太地区,但却非常分散。如果美国潜艇全部集中在东亚,就会忽视包括印度洋和东太平洋在内的大片海域。而且,中美两国潜艇数量差距还有可能会继续拉大,造舰预算不增,但造船成本却持续提高。受此影响,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时,美国海军潜艇舰队就会缩小至42艘。
文章称,波士顿学院教授罗伯特·罗斯认为中国海军还不能在东亚海域挑战美国,但事实在这些年来,包括解放军海军在内的中国武装部队一直在挑战美国海军。现在可能中国海上力量无法在激战中打赢部署到亚洲的美国海军队伍——这里的中国海上力量不仅包括解放军海军,还包括中国海上战略的岸基部份,即其陆基反舰导弹和从岸上机场起飞的战术飞机,但这部分并不是重点。四十年前,战略学者爱德华·鲁特沃克曾指出,在和平时间,“海上劝服力”不仅仅是与敌军舰队一决胜负,而是通过展示船舶、战机和武器的方式来说服观察者观众,令其认为某一方在公海上的战斗中赢得胜利。
因此,文章解释说,武装说服力就是经营感知。物理手段是对政治话语的贯彻。换句话说,鲁特沃克指出,大量观察人士认为会在实际战斗中获得胜利的一方,就会在和平时期的较量中赢得胜利,尽管双方事实上并未交战。所以,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影响观察人士。由此可见,感知是至关重要的。表面上令观察人士印象深刻的舰船、飞机和武器系统,在和平时期,可能会让一场较量的天平向较小者倾斜,换言方,也就是中国。
文章认为,中国海军应该与美国海军摆好作战的姿态,甚至会威胁制造大规模破坏来获胜——即便是面临必败之局。如今,华盛顿已经发现自己很难保持美国海军的规模——即便是在军舰不会被打残或击沉的和平时期。那么,如果美国海军舰队在战斗中遭受严重损失,被迫补在战斗中损失的舰船、飞机以及弹药,又当如何呢?美国海军能够损失多少?是否能够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海军重整力量的速度有多快?多余的资金从何而来?如果美国领导人问自己这些问题,那么在关键时间他们就有可能会优柔寡断,或完全放弃努力。这是威慑,一个较弱的敌人可以成功挑战强者。这么多的解放军完全赶不上在海上。这就是威慑,是一种以弱胜强的一办。
因此,文章告诫美国海军, 在面对中国海军时不能骄傲自大。至少战术及兵力结构,两个世纪前,普鲁士军事战略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曾指出,完美的战术成功会产生彻底的战略成功。相反,如果出现硬件与战术错误,那么就会招致战略和地缘政治失败。
就技术维度而言,波士顿学院教授罗伯特·罗斯坚持认为,目前中国尚未发展出反舰弹道导弹能力,而且最终也有可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
解放军真的没有发展出反舰弹道导弹能力吗?文章指出,这种说法存在问题。事实上,解放军的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但解放军是否会在战争中使用这种武器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至少可以说,反舰弹弹道导弹尚未经历过作战考验。这种缺点的确令人怀疑它的有效性。不过,直接排除解放军的反舰弹道导弹能力还为时过早——这正是五角大楼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经常关注它的原因,也是美国海军官兵担心这种武器系统的原因。
罗斯教授还认为,解放军海军的潜艇力量规模与美国海军相比“相当小”。事情果真如此吗?罗斯教授是以何为标准得出这种结论的?海上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对手就是衡量这种力量的标尺。美国“全球安全”网站曾预测称,到2020时中国服役潜艇将达到70艘,其中63艘为核或柴电攻击潜艇。文章指出,如果最近的历史能够提供一些提示,那么这个预测数字还会更多。随着军事现代化的向前推进,解放军海军正在迅速淘汰其冷战时期研制的嘈杂而过时的潜艇。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现役73艘潜艇。这个数字意味着美国海军潜艇部队气势雄伟吗?在这73艘潜艇中,18艘是“俄亥俄级”潜艇,其中 14艘是构成美国“核三位一体”威慑力量的弹道导弹潜艇,其余四艘已经配备了大量“战斧”巡航导弹,主要用于执行陆攻任务。“俄亥俄级”潜艇不适合当作海上指挥战斗平台使用。
把“俄亥俄级”潜艇去除在外后,美国海军还有55艘核动力攻击潜艇。不过,在奥巴马向亚洲转移“重心”的战略下,其中仅有约33艘潜艇(或美国海军潜艇舰队的60%)部署在亚太地区。相比之下,解放军海军的整个潜艇舰队都集中在该地区(目前在印度洋活动的一艘柴电潜艇除外)。这些潜艇主要集中在中国海域。由此可见,在亚太水域,解放军海军潜艇舰队规模已经大幅超过了美国太平洋舰队。而且,二者之间的数量差还会继续拉大。美国海军造舰预算不增,但造船成本却持续提高。受此影响,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时,美国海军潜艇舰队就会缩小至42艘。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这十年里,弹道导弹潜艇——俄亥俄级替代艇——建造项目会遭到排挤,这里指的不仅是攻击型核潜艇,还包括所有其他海军造船项目。
文章认为,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能够迅速恢复的说法值得怀疑。得出这个结论很简单:假设向亚太转移重心的战略依然奏效,美国海军会把60%舰艇分配给太平洋舰队,那么到2025年左右,美国海军将会部署25艘或26艘潜艇,对峙60艘解放军海军柴电或核攻击潜艇。不过,即便是这个预测数字都是对水下平衡的乐观估计,因为这种结论以华盛顿会把部署在亚太地区的潜艇全部集中在东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而这样做就忽视了大片海域,如印度洋和东太平洋。在数字上的差距有可能会持续拉大。
至于有关美国攻击型核潜艇是无所不能的说法,文章指出,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除非美国核潜艇必须进入中国武器射程范围内,美国核潜艇就是无敌的。不过,美国核潜艇必须进入中国武器系统的打击范围。美国海军潜艇依靠鱼雷攻击敌军舰船。这就意味着美国核潜艇与其猎物之间的距离必须在约10海里以内。以假想潜艇位置为圆心副一个直径为20英里的圆圈,就会发现每艘潜艇覆盖的海域并没有多大。美国核潜艇的确能够发射巡航导弹,但其“战斧”导弹设计用于攻击岸上目标,而不是敌军水面舰艇。
[float=left]
[/float]
相比之下,文章指出,中国潜艇不仅武装有鱼雷,还武装有反舰巡航导弹——能够打击距离潜艇数十英里远的水面舰艇。而且,虽然北京潜艇质量较劣,但却胜在数量更多,而且整个潜艇舰队都集结在中国海域及西太平洋,而美国潜艇则分散在七大洋——即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洋。因此,文章得出结论称,与一个只能发挥部分实力的竞争对手相比,能够发挥全部实力的一方明显存在优势。而就中美而言,优势的一方是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应该忽视地缘政治因素,在潜艇战——或任何其他战斗领域——方面存在必胜心理。中国是一个拥有强大实力的强大的竞争对手。
文章指出,中国有打赢战争的方式。克劳塞维茨列出了可以在战争中获胜的三种方式。其中包括:粉碎敌人,将之淘汰出局,再聆听敌方妇孺恸哭!其他两种方法都适用于和平时期的战略竞争。它们包括与竞争对手玩“智力游戏”。北京擅长智力游戏。如果好斗的举动能够让敌对者气馁——比如说在特定地方和特定时间,进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武力展示——那么弱势的一方就能够不战而胜。或者,弱势的一方能够把敌方胜利的代价提高对其不愿意付出的程度——通过威胁重创敌人,或其他方式削弱敌方资源——就能够利用成本/效益逻辑迫使敌对者放手。利用两种办法,都能够达到以弱胜强的目标。历史上,中国曾多次以弱胜强。其无需以测试武器来证明其战力。而且,中国有更多的选择,在战争中获得成功的机率要比罗斯教授所认为的高的多。美国应该以应有的态度监督中国军事及其政治。(知远)
声明:
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