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精神赞(散文)【74号征文】

马卫东 2014-10-7 2783

本帖最后由 迦南地 于 2014-10-8 18:55 编辑

红柳精神赞(散文)


在敦煌连开会带参观共活动了4天,随后我们坐汽车沿着河西走廊这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东行,途经安西、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历经3天,最后到达兰州。在张掖市和武威市各住了一个晚上。

为了赶路,我们早上5点多就摸黑上了车,当朝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们已经行走在起伏无涯的戈壁滩上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大的戈壁沙漠。汽车走了几个小时,周围的环境没有任何变化,几个钟头前,车外什么样,几个钟头后车外还是什么样,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甘肃省公安厅宣传处的同志说,从敦煌到张掖的1000多里地,除安西、嘉峪关和酒泉周围是绿洲外,其余大部分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果不其然,从敦煌到嘉峪关100多里地,除了在安西古城内见有卖瓜果的个别人群外,沿途只遇见一个骑自行车的行人和一只野骆驼,如果再找有生命的东西,那就是红柳了。当然实际上还有别的不知名的植物,但生长最多长得最好的是红柳。

在茫茫无边的戈壁中隔不远就会有一棵红柳,有的高些,像灌木丛;有的很小,就跟普通的小草一样,但总体上它们长得都不太高,顶部呈圆形,这可能是长期与风沙搏斗留下的特有的面貌吧。据本地同志说,嘉峪关以西至敦煌一带自然条件恶劣,每年降水很少,蒸发量又大大超过降水量,加上风大,气候寒冷,戈壁上植物很难生长,唯有红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们不惧风沙,不畏干旱,不怕寒冷,顽强地在这里安家立业,倔强地成长着,为千里戈壁增添了生气。记得那次登鸣沙山,当我在半山腰累得实在爬不动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一棵小草,啊,在用沙子堆成的沙山上,在没有一点水的情况下,在昼夜温差那么大的情景下,竟能长出生机勃勃的草来,我激动极了,顿时浑身涌出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鼓作气爬上了鸣沙山。后来一打听,这小草就是一棵幼小的红柳。

红柳还是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典范。你看它,经过与各种艰难困苦斗争,生存下来以后,自己得到了什么?没有。它的生存只不过是为戈壁增添点生气;只不过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治病;只不过是燃烧自己让人类取暖、做饭······

上学时读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也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松树和白杨的风格曾激励我几十年,并将激励我继续不断进取。但今天我要说,还有红柳的精神,值得我,值得你,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了红柳这种不惧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何愁我们的学习成绩不好?何愁我们的工农业生产不上新台阶?何愁我们的科技不有新突破?何愁各种犯罪分子不在我们面前发抖?何愁我们的国防不强大?何愁我们的祖国不富强?!

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甘肃人民,个个都象红柳那样顽强。河西走廊西部有个叫安西的地方,这里素有“世界风库”之称。据甘肃新地县志记载:这里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刮七级以上的大风,最大风力可达十二级。安西人世世代代想方设法与狂风搏斗,或在风口建林场;或建立封滩育草区;或利用风力发电。毫不退缩地与大风抗争,风口争田,风口夺粮,在极为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安西人竟能人均产粮1000公斤以上,使安西成为甘肃省人均产粮和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县之一。

安西人是这样,张掖人、武威人、酒泉人、嘉峪关人、敦煌人,所有的河西走廊人不也都这样吗?他们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拼搏,与风沙斗、与干旱斗,与一切自然灾害斗,改天换地,变戈壁为良田,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不少县提前进入小康,使河西走廊成为全国新的产粮基地。河西走廊人个个都是红柳!

赞美你,红柳!

赞美你,勤劳勇敢的河西走廊人!

正所谓:
小小红柳品格高
堪比白杨松树妙
千里戈壁难生木
唯见红柳逞英豪




































































404575

404574

404573
最新回复 (28)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