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米老鼠 于 2014-9-5 09:53 编辑
11、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形势
太平天国由兴起到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京风云突变,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与变乱,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过程。
12、"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 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1877年,阿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收复伊犁的问题,如果达不到目的,再采用军事手段,他的意见得到朝野爱国人士的赞成。清政府命外交官曾纪泽出使俄国,进行交涉。俄国多方要挟,蛮不讲理。左宗棠前往哈密的途中,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这就有力地支持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
13、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边疆危机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在台湾琅峤登陆,企图侵占台湾,被台湾人民击退。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派兵在琅峤登陆,台湾军民坚决抗击,日军进退两难。最后,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1865年,中亚地区的浩罕国派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占领了喀什噶尔及其附近地区,成立了“哲德沙尔国”。英俄两国也乘机加紧对新疆的侵略。1871年,沙俄悍然出兵侵占了伊犁。清政府于1876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到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了伊犁。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南部,藏族军民英勇抗击。但英国却在谈判中取得了进一步侵略西藏的有利条件。1883年底爆发的中法战争,是西南边疆危机激化的结果。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法国侵略军从海、陆两路侵略中国,在东南沿海、中越边境先后发生了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并取得镇南关大捷,但因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中法战争以中国的求和而结束。严重的边疆危机充分显示了中国民族危机的深化。
14、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15、威海卫之战 ,又称山东半岛之战。甲午战争时期中日海军和陆军在山东威海卫进行的战役。
清光绪二十年(1894)底,日军在辽东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后,为配合对东北地区的军事攻势,给清政府以更沉重的打击,日本政府拒绝了清廷的和谈要求,决定实施扩大对华侵略的作战方案――山东半岛作战计划,将在中国辽东的侵华第二军第二师团和在国内的第六师团合编为山东作战军,由陆军大将大山岩指挥,准备从海路登上山东半岛,进攻北洋水师海军基地威海卫(威海市)。清政府鉴于山东半岛是京畿左辅,战略地位重要,很早就开始布防。威海卫军港依据天然屏障修筑工事,易守难攻。中日战争爆发后,威海又添新兵、筑炮台,加强海上防御。旅顺失陷前,北洋舰队全部驶入威海。至二十年底,山东半岛清兵总数已达60营,约3万多人,分别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李秉衡统辖。李鸿章被日军在朝鲜和辽东的强大攻势所震慑,对山东布防更加消极被动,命令北洋舰队以“保船”为主,不许出海与日军作战;加之山东半岛海岸线绵长、地面辽阔,清兵防守部署分散,李秉衡又不谙战事等因素,故清军在山东半岛的防务漏洞很多,难以阻挡日军的锐利攻势。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95年1月19日),日本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下分乘50多艘运兵船从大连湾出发,次日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占领滩头阵地。守岸清军兵少力单,被迫后撤,日军乘势进占荣城。二十八日,日军3.4万余人登陆完毕,三十日,分两路进犯威海。日本海军也从海上正面进攻,企图全歼北洋舰队。是日下午,日本陆军行至白马河,遭到福字军和嵩武军总兵孙万林率领的1000多清军的英勇阻击,激战2小时,日军死伤10余人,狼狈后撤。二十一年正月初四(1月29日),两路日军对威海港南岸炮台形成包围,次日发起总攻。驻守摩天岭、杨枫岭等炮台的清军奋力抵抗,日军少将大寺安纯被击毙。但清军寡不敌众,付出重大牺牲,炮台陷落。不久,百尺崖、龙庙嘴、鹿角嘴等海岸炮台亦相继失守。为避免日军利用海岸炮台轰击威海港内的北洋舰队,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将皂埠嘴炮台炸毁,威海港南岸炮台于是全部失守。初七,日军开始进攻威海卫和北岸炮台。炮台守将戴宗骞(1842―1895)贪婪谲诈,致使士兵溃散,炮台无人把守。次日,丁汝昌只得下令将北岸炮台炸毁。这样,“威海之防尽堕”,威海卫城陷落,北洋海军被封锁在港内,形势万分危急。此时,丁汝昌和广大清军水陆官兵表现出可贵的爱国精神和无畏的高尚品质。丁汝昌断然拒绝日军的诱降,决心血战到底。初九,日本海军大举出动,猛烈进攻威海港前沿天然门户刘公岛和日岛。日本陆军也将原南岸炮台的7门大炮修复,从海岸射击北洋水师,形成“炮资敌,我杀我”的惨痛局面。北洋官兵及守岛陆军奋起发炮还击,击中筑紫、葛城等日舰。次日深夜,日军鱼雷艇进港偷袭,北洋旗舰定远被击伤搁浅。十二日,日军故伎重演,北洋海军来远、威远、宝筏三舰又被鱼雷击沉,实力大损。十三日,日军发动总攻,清军士兵奋勇迎战。双方炮火互射,硝烟蔽海,战斗甚为激烈。松岛、桥立、千代田、秋津洲、浪速、扶桑等日舰均被击中,士兵死伤众多。清军日岛炮台弹药库也被敌炮击中爆炸,守军被迫撤至刘公岛。正当战斗激烈进行时,北洋鱼雷艇管带王平贪生怕死,率10余艘鱼雷艇和2艘汽船乘机逃跑,被日舰追及,大部分鱼雷艇被击沉,北洋海军损失惨重。十四日夜,日舰又破坏了封锁威海港东口的铁链,打开了港口门户。清军极其盼望援军赶来,但希望渺茫,士气开始低落。这时,在北洋舰队服务的外国船员英人泰莱、克尔克(kirk)、德人瑞乃尔等散布失败情绪,威逼丁汝昌向日军投降,遭到丁严辞拒绝。为避免战舰落入敌手,丁汝昌下令炸沉各船。十六日,管带刘步蟾在定远被炸沉后自杀殉国,其余各舰将领害怕以徒手降敌“取怒倭人”,竟拒绝执行命令。十七日,北洋守军弹药将尽,势不能支。当夜,丁汝昌召集部下,提出冒险突围,多数将领表示反对,纷纷散去。丁汝昌见大势已去,决心以身殉国,与刘公岛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1895)、镇远管带杨用霖(1854―1895)先后自杀。第二天,外国洋员浩威勾结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选道牛昶?等人投降。二十日,牛昶晒代表清军在投降条约上签字,刘公岛沦陷。二十三日上午10时30分,日本联合舰队摆出征服者的架式,占领了威海港,举行捕获仪式。北洋海军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10艘舰船全部作为日军战利品,被插上日本国旗。北洋练习舰康济号被解除武装,交还中国。下午4时,康济载运着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等人的灵柩,在潇潇细雨中凄然离港,驶向烟台,汽笛哀鸣,威海卫战役至此结束,清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使京畿地区门户洞开,清廷危急万分,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更加快了向日本乞和投降的步伐。
声明:
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