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发动文化大革命
对于很多人来说,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是艰难的岁月,也可以说是场灾难。现在的人会质问,有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必要吗?但是在那个个人崇拜的年代,这些危险的想法居然会以党章、宪法的形式确认。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他想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一世英名的他便会有错误的举措,使诸多问题和诸多矛盾纠合在一起。毛泽东自己也曾问过,都说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究竟什么叫到底?对于这一问题,别人回答不了,只有毛泽东自己明白。
封建帝王思想影响。毛泽东出生在清朝末年,熟读历史钦佩历代的封建皇帝。从他的诗言志里可以寻觅到蛛丝马迹: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皇帝就是高高在上之人,可以三宫六院,可以发号施令。5000年的文化,在毛泽东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毛泽东不可能不受影响。借用知识越多越反动思维,在皇权意识里,毛泽东只会变本加厉,玩的只会更加出神入化。
封疆大吏难以驾驭。毛泽东在一次会上坦言:“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会油”。会场里鸦雀无声,气氛有些紧张。毛泽东缓和了一下语气,转换了话题,并建议在座的政治局委员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完歌,他接着谈:“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话虽然幽默,但是毛泽东骨子里,对封疆大吏还是有所顾忌的。彭德怀就是著名的一个。宋太祖曾经玩过杯酒释兵权,而彭德怀等人并非等闲之辈,武力解决不掉的问题,毛泽东自然会考虑到文斗,文化是毛泽东的强项,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借助江青等人的别有用心。江青与林彪、康生等人,就是封建王朝里的太监之流,钦定的秘书及侍从。毛泽东生活在他们之中,难以摆脱不湿鞋的魔咒,再说毛泽东一个大人物,生活起居不可能事无巨细。江青等人窥视已久,渐渐寻觅到可乘之机。有时候,毛泽东的一句话,一个兴趣都会被利用或者升华。虎视眈眈的小人,一旦得手就会付诸实施。而毛泽东是何许人也,江青等人的野心,毛泽东是洞察秋毫!毛泽东决定来它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何不顺水推舟地被他们利用一把?!不成功则成仁!干柴遇烈火,在如此险峻的背景下,文化大革命被推波助澜加速了。
一度担忧大权旁落。1962年至1970年,从七千人大会后到庐山会议,这中间经历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像与刘少奇的冲突、与林彪的冲突等等。建国初的相当长时间,泥腿子出身的毛泽东,很大程度上不太适应。而刘少奇等人却有许多建设性的治国方略,毛泽东不是不欣赏也不是不明白。但如果听之任之,权利就会发生倾斜,于己不利,更是一代帝王所不能容忍的,老猫枕咸鱼焉能睡着觉!处心积虑的结果,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剪除不同政见者。
只能共苦不能同甘。那些一同打天下的,如今都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按说毛泽东应该高兴。确实,建国初,曾经肝胆相照红红火火过一段时间。但是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在歌舞升平中很快清醒,很多场合里他也意识到了,不是个好兆头,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在这种背景下,“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开始在毛泽东头脑中逐步酝酿。当然,直接导致这次对调的,还是林彪企图篡夺政权。不久,毛泽东开始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决意重新启用被排斥的老干部,将他们作为自己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将错就错。文化大革命纵深发展的结局,就是那些驰骋疆场的封疆大吏,军队里的头头脑脑靠边站。
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如果说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因素,“可以一同打天下,不能一同治天下”;那么另一方面就是他满脑子的封建帝王思想的熏陶。整个文化大革命时代,他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借助个人崇拜,在全国各个领域大树特树他的威望,一度迷失,不能自己。大海航行靠舵手,而舵手故意的偏离航向,有时候是十分危险的,小到危及民生,大到亡党亡国。
声明:
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