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梵净山

僾妳⑩芜罪 2015-9-14 2937

朝拜梵净山
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有“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之称。它,不仅是中国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也是世界重要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之一,同时还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两者重合的名山。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

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更替,人世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

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净山的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呢? 公元2015年6月11日,农历四月廿五的中午,常德日报传媒集团30名退休老报人从西江千户苗寨出发,驱车来到了梵净山下。

人有美丑之分、高下之别。山当然也一样,它们或因形态,或因气候,或因植被物产,或因传说而闻名天下。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

对梵净山这座佛教名山的景仰,来自于它顶着“天下众名岳之宗”的光环,还有梵刹庙宇云集,诞生“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的记载。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就有一块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 奉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

梵净山发韧于唐宋,兴旺于明清,万千善男信女天南海北、接踵而至,在时光深处走出一道庞大的背影。这道背影被光照出诸多褶皱,褶皱里藏着无数惊喜。

在梵净山下的梵净山宾馆放好行李,我就跟随着梵净山绵延的身躯,在山脚下盘桓,开始在心灵的底片上显影:

梵净山麓,居住着土家、苗、侗、汉、羌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

自明清以来,梵净山麓书法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牌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杰出代表,梵净山下印江县己成为我国著名的“书法之乡”。在梵净山麓的两个碑林中,就可欣赏到当代书坛泰斗赵朴初、启功、沈鹏等人的墨宝。

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领边几县。

沿着青石板路,抬头可见的是山上的绿,层层叠叠,颜色参差,仿佛是无数支油彩笔长年累月地在梵净山这块画布上均匀地涂抹,又似变幻的时光在这里的完成最纯粹的一次剥离与积聚,绿色的聚变。

土司遗址上所剩无几的建筑,在嚼食人间烟火中依然保存着那份古朴。历百年风雨的兴隆桥,经年不息地听着细水长流的喜怒哀乐。蔡氏古法造纸的七十二道繁琐工序,把时间包装进一沓沓轻薄的纸张之中。还有梵净山西麓孤独守望了1400年的紫薇树,树冠荫蔽,筋骨嶙峋,只开花,不结籽,不繁衍,中国唯一仅存和34米的高度,让人万分感慨……

更让人感到一种神秘力量潜伏的是,抵达山脚下这片旅游村寨时的那份宁静,旷远,沁凉。由远而近,将我紧紧裹住。黑湾河的水清澈冰凉,拐弯抹角地从山的深处出来,撒开千万只脚丫子,在凹凸不平的石滩上跑,奔赴远方的聚会。视线无法企及的远方,只能在脑海中浮现。

而这一切,都只是朝拜梵净山的前奏。

6月12日,农历四月廿六,天刚蒙蒙亮,我们找了一家餐馆,就着自己的喜好点了早餐。经过一晚的鼾睡,早已扫去连日的舟车劳顿。

早餐过后,我们立马奔向梵净山。进山的路很长,如果步行得走半天。但早已成熟的景区,备有电瓶车,可供游人乘坐抵达山脚。

我们是这天来得最早的一批游客。8点钟过后,我们坐进了进园的电瓶车,充分感受着惊险刺激的车技,年轻的驾车人每个都可参加拍摄电影里飚车障碍赛。他们每天驾车在山路上飞奔行驶,有几道弯,几棵树,有几只鸟在欢唱,几条水在流淌,定是烂熟于心了。

从山脚坐车往山上走,路的两旁都是茂密的树林,有很多树我从来都没有看过,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树都有。和我的猜想不一样,梵净山的树群里,很难发现庞大的参天古树,虽然这些树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的年龄了,但大多直径不超过 30厘米,这让我感到意外。

五月的山,是绿色的,绿成了缠绕、润泽的画意。电瓶车在青峰壁立的山间行驶,山路如一条饱蘸了魔法之水的绳子,从不可知的远方垂落下来,蜿蜒,曲折,是吸引,也是诱惑。车窗外,随意一瞥,便是一幅绝美的山水大画。信手拈来,便是唐诗宋词里的经典段落。

约15分钟的车程,电瓶车扺达山门。必竟是风景名山,佛教圣地,举头便见一些黛色的庙宇,肃穆在苍山脚下。

据地导介绍,贵州几乎晴天很少,雨水多。我们很兴运,当日天气晴朗,遇上了今年来上山的最好天气,因此,我们的心情和这天气一样的晴朗。在龙泉禅寺,经住持的一番恭维,30名同胞自觉与不自觉捐献了不菲的香火钱。

游览梵净山,通常有南线和西线两种选择。

南线从江口上下山,坡高路陡,爬完8000级台阶约需4个小时,下山在2个小时左右。

西线由印江经张家坝护国寺上山,山势较缓,游览后沿8000级石阶往江口下山。这样可走完全程主要景点,且不走重复路,较省时省力,但路也不太好走。

我们选择的是南线。来到鱼坳云梯,一方标记“零步”的石碑就在眼前。它告诉我们:登万步云梯,从此开始第一步!因时间限制,我们决定乘坐缆车上山。

人在画中游,雾中行。乘览车的40分钟,是俯视梵净山的美好旅程。脚下是绿色的海洋,间或各色花树,说不上名的植物,层层叠叠的植被,覆盖、包裹着群山。

梵净山的绿着实惊人。坐在缆车上向下看去,是一览众山小,也是一览众山绿。绿山与绿山之间,是深绿的谷。绿谷中偶尔有跃动的白色,是泼洒的溪流。溪流之上有浅白色的雾霭淡淡飘浮——除了绿就是白,再无杂色。极清极爽。

视域里的茫茫林海,时而清晰可见时而隐藏模糊,摇荡成一片片厚薄不同的绿色。缆车在某一时刻仿佛静止在高悬的空中。当景色被山雾遮挡,就焦急缆车的缓慢,而到云开见日,云海翻腾的壮美远离时,又叹息行进的太快。

我们不时穿行于雾中,一忽儿窗外什么都看不见了,好像要把我们引渡到一个陌生的境界,一会儿又走出雾团。云雾调皮地扑打追随着我们,像多情的仙子,窗外顾盼,然后挥手作别,被风牵着,缓缓飘移走了,也或许是我们览车上升,她无意追随,转身去了。

在山势的上升中,攀登的艰辛中,山顶的爽风中,或许能感悟佛的境界与思索吧。此时我们如在梦中,所处半空,莫不是人间仙境吗?怪不得佛教会找名山仙境做落脚点。

凡胎肉身在世间的游走,到底有无神的注视和牵引?这世上自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有一个神秘的所在,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但必得相信,她在,她无处不在。

依托着高山流水,向着高处的攀升,也是一个叩问肉身和回索自我的旅程,我们来自哪里,去往哪里,生命的尽头,有无知觉,有无来世往生?生命的旅程,也许最终都要依托宗教来完成诸多疑问和解答。

缆车上行到站,我迫不及待地下缆车,站在观景台上定睛瞻望,缠绕远处山腰的无际白云,如朵朵妖娆绽裂的棉花,被云幕深处的阳光穿越,光亮而灿美。飘浮近处山脚的云雾,像清溪中的薄洗轻纱,伸手即可捞起一缕芬芳。偶尔有尖尖的山峦,耐不住寂寞,挣跳出云海,露出一角峥嵘。

没有人说得清这座山到底收藏了多少时光的秘密。栈道两旁的宣传牌,向人们揭示更多的不为人知。庞大的山体,2600余种生物种类,在这“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地方共生共死。

珙桐、鹅学楸、冷杉、香果,这些濒临灭绝的树种,混生在成片的杜鹃树之中,与那些隐没大山之中的动物昆虫声息相闻。有“世界独生子”之称的黔金丝猴野,被统计全球只剩750只左右,也仅生活在这里……还有太多不该省略的生命个体,时光在它们的身体里储存,也被它们消费。

“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地点是树林。”博尔赫斯的告诫,在梵净山无须验证。在这生命的大舞台上,腐烂与新生,繁荣与枯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手天成,让人类的一切艺术创作都黯然失色。

我们互相鼓动着开始上行,尽管前两天的劳顿为前进的脚步增添了几许沉重,但金顶散发出的磁力,足够让我们不轻言放弃。弯曲的人工栈道,有的是木塑板铺就,有的是依山就势凿成的石道。山上的冷风,把雾团吹过来,缠到我们的发梢上,挂成一行行湿珠,手指轻轻触碰,它就落地碎裂。

时间不起波澜,仿佛已经凝固,我们的脚步走在它的前面。几经踅转,先到达的是蘑菇石景点,导游图上称他为蘑菇峰,我却觉他更像男性器官。充盈勃满,雄健挺拔,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山为雄,水为雌,这座雄性的山用这种完美的造型示人,或许就是大自然一个智慧的隐喻呢。或许这就是无数善男信女对他征服、膜拜的原因呢。

被喻为梵净山“徽标”的蘑菇石,高约十米,似是连体页岩,又像是两块巨石的叠加,上大下小,上端如伞,下端如柄,比例极不协调,看上去摇摇欲坠,危机四伏,仿佛一阵风吹过来,或者有谁大喊一声,都会使其轰然坠地。事实上,它在山巅上屹立了上万年,任由风吹雨打,稳如泰山。

梵净山有两个金顶,一个是新金顶,一个是老金顶。新金顶又叫红云金顶,因常年有红云缭绕而得名,宛若一根巨大的擎天柱,直插云际,是梵净山重要的山标。

那引人入胜的新金顶,在海拔2940余米的崇山峻岭之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9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

仰望着白云深处时隐时现的峰顶,不免有些胆怯。这样险峻的山路,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攀上山顶,实在是对人的体力和意志力的挑战。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横梗心中,为数不多的几名队友坚持继续前往最后的高地。迟疑了一时,我终于给自己打气:来一次实乃不易,怎么也要走到路的尽头,登上最险要的顶峰。

从新金顶的底部,仰首上望,金顶不大,底部到顶端的直径不过三二十米,四面都是悬崖峭壁,有一条登山小径蜿蜒而上,垂挂着数道粗大铁链,其险峻不让于华山莲花峰。

我们开始向金顶攀爬。奇藤,异草,怪石,清流,触目皆是。爬山的过程,或许亦是修行的过程吧。体能的下降,对攀登者又是一次严峻考验。

如果不是那一条条被无数双手脚开辟出来的栈道,一个外来者都极其容易消失在这片丛林之中。

还是低估了梵净山,低估了新金顶的难度。几乎是垂直九十度,直上直下,陡峭得惊人。山道逼仄狭窄,越来越陡,仅容一人通过。在岩石丛中弯绕,一不小心抬头,就会碰着前面一个人的脚跟,或者犄角似的石头。不规则的石阶呈现出不同形状,有的窄处仅鞋尖借力方可踮过。

这真是一次没有退路的攀爬,防护的铁链,此时变成了攀爬者的攀绳。铁链上的水珠与人的手掌摩擦,散发出浓烈的铁锈味。

90余米高的红云金顶,却是在海拔2493米之上。这两个数字,看似那么不对称,但它们被大自然神奇地叠加到了一起,我们不得不格外谨慎。

总算顺利爬上顶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

面积拘谨的金顶之上,有一线小峡谷,把金顶的上半部分均匀地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边各建有一庙,一座供奉释迦佛,一座供奉弥勒佛。

通过“天仙桥”欣赏两端的美景,除了所建小庙,仍保留着梵净之巅的特有页岩。新金顶小巧灵秀,险峻雄浑,亦是一奇。

环顾两大宝“殿”,空间摆设很小且简单,一尊像、一神龛、一香烛、一功德箱、一僧人。这样的简陋,让人生发出一种难以言述的心情。

与我曾走过的另外一些佛教名山、寺院相比,因为散布的广袤和地势的艰难,梵净山的香火显然有些偏于清冷。清冷带来的远离,不能不说是一种保护。再转念一想,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历经云雨变幻的攀升,“会当凌绝顶”不是神祗对朝拜者的另一种点化吗?

金顶是梵静山的器官,他用最完美的造型,向天地昭示虔诚与力量。而上天降下云雾,滋润沐浴着他。金风玉露,云雨有意,生生不息,书写着天地万物的真谛,护佑着天下苍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气概竟不曾有过。在这梵净山著名的金顶,看着云海中静默的群峰,竟只有满怀苍茫。在自然面前,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来时的种种,惊险,困厄,忧惧,彷徨,此时都不算了。只是在日后的笑谈中,才被不经意地提及。然而,铁索,岩石,雨水,青苔,深峡,峭壁,它们的温度和凉度,硬度和湿度,于我们,不仅仅是肌肉记忆上最深的刻痕,更是精神记忆上最深的烙印。无论如何,尽力过,经历过,有过。

立于山的顶端,庆幸自己刚才最后一程攀登的抉择,感受着征服与被征服的喜悦,领受着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或许,我们在哪里,哪里便是世界的中心。

在红云金顶,我们驻足了10分钟,也许是缘浅,未尚见到佛光,只能想像佛光的模样:金光灿耀,光芒万丈,梵净山绵延的山峰和广袤的层林,都能在那一刻被照得通体透彻。

幡然之间,我顿悟到,对每一位佛门内外的人来说,千辛万苦的跋涉朝拜,不都是对心中佛祖真容的追觅。金色肌肤,仪容整齐,目光清静,浑身散发祥和的气息,而观瞻佛祖真容远比观照内心要容易得多。

在时光的千万种方式里,每个人都是唯一。对外表的执著不仅令普通人烦恼,也同样烦恼着那些想要从红尘中解脱出来的修行者。

我实乃肉身凡胎,俗世之人,要书写梵净山的美妙与华彩,定是力不能及,说得太多太白,就有亵渎之意。或许这世上有些玄机,不易说破,只在心间悟受最好。就此打住,留存对神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仰望。

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佛的存在是和谐,是万物共生,我想,梵净山存在的意义就蕴藏其中。对一座山的认识在这一刻清晰呈现。

体力透支消费后的饥辘,在回眸之际,被山谷涌来的风吹散。梵净山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告别——太阳刺破云海,晴空一碧万顷,它在我们眼前发出庞大的摇摆。我告诉自己,那是一个朝拜者在路上行走时的摇摆,更是时光的摇摆。

属于梵净山的时光摇摆,呼吸凝滞,又瞬息万变。它日复一日向那些跋涉者,如此般敞开内心深处从未改变过的秘密。


最新回复 (2)
全部楼主
  • 肖河流 2015-9-18
    2
    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爱老师的梵净山朝拜,经历与思想的完美结合,意志与毅力的合力进取,成功者的诉说。行云流水,出神入化,拜读,拜读!
返回